為什麼益生元對自閉症有幫助?治療方針與飲食建議

自閉症是什麼?


 

自閉症,全名為「自閉症光譜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

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會影響一個人的社交互動、語言溝通與行為模式。

自閉症並不是單一症狀疾病,而是一個光譜(spectrum),也被稱之為自閉類群障礙。

不同個體表現出的症狀與程度可能會有很大差異。


自閉症不是單一症狀疾病,而是有好幾種不同的樣態。

 

自閉症光譜的多樣性


 

有些人語言完全正常,甚至天資聰穎,能在某些領域(如數學、音樂、記憶)表現突出。

有些人則需要一對一的生活照顧。

這種差異也讓社會對於「神經多樣性」越來越重視。

 

自閉症的症狀有哪些?


 

大概有以下這 6個觀察重點:

1. 社交互動困難。

2. 難以理解他人情緒或表情。

3. 不善於建立眼神接觸或朋友關係。

4. 喜歡一個人獨處,不太理會他人存在。

5. 語言與溝通障礙。

有些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甚至不會說話。

即使會說話,也可能無法進行雙向對話。

也有的是使用語言的方式不正常 (如不斷重複句子或是模仿電視台詞)。


6. 侷限或重複的行為

喜歡重複動作,如拍手、轉圈、排列玩具。

對特定物品或主題非常執著。

對日常流程變動感到焦慮或情緒失控。

 

為什麼會得到自閉症?有哪些成因?


 

目前自閉症的確切成因還沒辦法完全確認,但研究指出可能有以下這4個因素:

1. 遺傳:有自閉症家族史的孩子,風險較高。

2. 基因變異:某些基因突變與神經發展異常有關。

3. 懷孕期環境因素:如早產、孕期感染或接觸到毒物等。

4. 腦部發展異常:神經連結與突觸發育異常。


早產或是在懷孕期間的感染都有可能導致自閉症。

 

自閉症通常都什麼時候發病?


 

通常在 1歲半 - 3歲左右會有明顯徵兆。

 

自閉症要看哪一科?


 

通常是看兒童心智科或是兒童精神科。

 

怎麼診斷自閉症?


 

診斷會根據臨床觀察、發展評估、家長訪談等方式進行。

常用的診斷工具有 2種:

1. ADOS (自閉症診斷觀察量表)

2. M-CHAT (幼兒自閉症篩檢問卷)


也可以透過前述的6個症狀來觀察。

 

自閉症會好嗎?


 

以目前的醫療水準,自閉症無法根治。

但可以透過早期介入治療大幅改善功能與生活品質。

 

自閉症的治療與介入方式


 

針對自閉症的治療,目前主流醫學界普遍採取的是「多面向的整合性介入」,而不是單一療法。

 

主要的治療方針有以下這 6種:

1. 行為療法

這是目前全球最廣泛採用的介入方式,尤其適合兒童階段。

最常見的 2個行為療法類型:

ABA(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應用行為分析):

根據獎勵原則來訓練孩子建立正向行為、減少問題行為。

通常非常密集,每週 20~40 小時訓練。


ESDM(Early Start Denver Model,丹佛早療模式):

結合ABA與人際互動技巧,適合18個月以上幼兒。

透過遊戲與日常情境來引導語言與社交技能。


行為療法的適合族群:

大部分自閉症兒童都能從中受益,尤其是語言落後、社交障礙明顯者。

 

2. 語言治療

幫助孩子提升語言理解與表達、非語言溝通 (如手勢、表情)的能力。

方式可能包括:

發音訓練。

溝通工具使用 (如 PECS 圖卡、AAC 輔助溝通裝置)。

社交技巧訓練 (例如:輪流的規矩、理解暗示的意思和應用場景)。

 

3. 職能治療

幫助孩子發展日常生活技能與感官調節能力。


3 個工作重點:

精細動作 (如拿筆寫字、使用剪刀)。

感覺處理 (例如過度怕吵、容易暴衝)。

自理能力 (如穿衣、如廁、吃飯)。

 

4. 藥物治療

藥物無法治癒自閉症,但可緩解某些伴隨症狀,如焦慮、多動、攻擊行為等。

常用藥物包括:

利他林 (Ritalin)、思銳 (Strattera):改善過動與注意力不足。

抗精神病藥物 (如Risperidone、Aripiprazole):控制暴力行為、減緩情緒失控。

SSRIs (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用於焦慮或強迫行為。

 

**藥物的選擇與使用需經由專科醫師診斷評估,且兒童使用有年齡限制與副作用考量。

 

5. 家庭訓練:

家庭是療育最核心的環節。若家長能學會策略,進行居家延伸訓練,對孩子成效影響極大。

家長可參與這些活動來陪伴孩子:

親職訓練課程。

家庭支持團體。

心理諮商與情緒支持。

與學校溝通協調個別化教育計畫 。


自閉症需要家人的支持、理解和陪伴。

 

6. 營養與微生物療法

這是近年快速發展的新興領域。

目前有研究支持的方向包括:

益生元與益生菌:改善腸道菌相失衡,進而影響情緒與行為。

無麩質/無酪蛋白飲食:對某些自閉症兒童可能有助,但仍具高度個體差異,需要有營養師依個案調整飲食內容。

Omega-3脂肪酸補充:對注意力與情緒穩定可能有輔助作用。

色胺酸、GABA、維生素B6、鋅、鎂等微量元素:多為腦部代謝相關,可能對神經穩定性有幫助。

 

自閉症與腸道的關聯


 

腸道與大腦之間存在著雙向溝通系統,稱為「腸腦軸」。

腸道的狀況好壞會影響大腦、大腦的狀況也會影響腸道。

 

許多自閉症患者除了神經發展異常,也同時出現腸胃問題,如:

便祕、腹脹、腹瀉。

腸道蠕動異常。

飲食偏食 (只吃特定種類食物)。

自閉症發生腸道問題的比例遠高於一般兒童,且可能進一步影響情緒、行為與認知發展。


自閉症通常會有明顯的腸胃問題。

 

最新研究:益生元、腸道菌與自閉症的連結

多項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菌群多樣性較低,且益菌偏少,壞菌偏多。

有些壞菌會產生神經毒性代謝物,可能影響腦部發育。

所以很多科學家致力於反向治療,試圖從腸道對大腦做正向影響。

 

短鏈脂肪酸的變化

自閉症患者的腸道中,短鏈脂肪酸中的丁酸明顯較少。

丁酸有助於:

保護腸道屏障,防止腸漏症。

抑制發炎。

支援神經功能與情緒調節。

 

**適時補充益生元,可以增加腸道內短鏈脂肪酸。

 

益生元對自閉症的功效


 

益生元能促進好菌生長,幫助產生更多短鏈脂肪酸。

臨床實驗指出,長期攝取足量益生元的飲食法,可改善自閉症兒童的腸胃不適症狀、睡眠品質和行為情緒 (如焦躁、過動)。

2022年的一項研究,歸納了益生元對自閉症與腸胃道問題的幾個重點:

1. 自閉症與腸胃問題

超過半數自閉症患者有腸胃共病 (如便祕、腹瀉、消化不良等)。

腸道問題與自閉症症狀嚴重程度有關。

 

2. 益生元和益生菌對自閉症的影響

益生菌與益生元可改善自閉症的腸胃症狀與行為表現,並影響腸道菌相組成。

 

3. 臨床研究成果

近5年臨床試驗顯示:補充益生菌和益生元可增加B菌與乳酸菌數量,減少害菌如梭菌屬的數量。

這有助於減少自閉症核心症狀與家長壓力。

 

4. 作用機制

透過腸腦軸運作,調節免疫、神經傳導物質 (如血清素、GABA)、短鏈脂肪酸、並可能經由迷走神經傳遞影響腦功能。

 

**目前多數研究為動物實驗或短期觀察,樣本數還不夠大,需更多標準化臨床試驗確認成果。

這篇研究被收錄在IMR Press,2024年。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Narrative Review

 

自閉症的飲食重點建議


 

飲食除了營養均衡,更要補充足夠的益生元。


益生元來源:

天然膳食纖維:洋蔥、香蕉、大蒜、蘆筍、燕麥、豆類。

益生元類補充品:半乳寡糖、FOS、菊糖。

 

也可以搭配:

益生菌類補充品:補充B菌和乳酸菌。

發酵食品:如味噌、優格、酸菜。

抗發炎營養素:Omega-3 (魚油)、多酚類 (莓果類)


攝取富含益生元的食物有助於自閉症。

 

注意事項


 

並非所有自閉症兒童都適合同樣的飲食計畫,部分人可能有食物過敏、腸漏症、小腸菌過度增生等狀況。

因此改變飲食建議應在營養師與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益生元屬於輔助角色,並非治療自閉症的主要方法,但可作為多面向照護的重要一環。

 

這樣大家都學會了嗎?👆

 

回首頁

來補充益生元吧

 

延伸閱讀


 

(益生元是什麼?)

(半乳寡糖是什麼?有什麼功效和副作用?誰適合吃半乳寡糖?)

(為什麼會失眠?吃什麼可以幫助睡眠?睡眠障礙和腸道有什麼關聯?)

(《腸漏症飲食全攻略》:怎麼吃才能修復腸道?益生元對腸漏症有幫助嗎?)

(妥瑞症患者會好嗎?該避免哪些食物?)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