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快速看懂食品成分表和營養標,避開糖分陷阱

重點摘要


 

  • 食品成分表是什麼?
  • 5個小步驟教你怎麼看食品成分表
  • 什麼叫「展列」?
  • 食品成分表重點整理
  • 營養標示是什麼?
  • 營養標示逐項解讀方法
  • 看懂營養標示的小技巧
  • 常見陷阱
  • 「風味」的定義
  • 「無果汁的果汁」是怎麼回事?

 

食品成分表是什麼?


 

食品成分表,會列出這個產品放了些什麼,含有什麼內容物。

讓消費者知道自己吃進了什麼東西,可以避開不能吃的成分。

 

成分表的規定

台灣食藥署規定,成分表要依「重量佔比」由高到低排序。

也就是說,第一個成分就是這個食品裡最多的東西。


成分表裡的成分排行越前面,含量越高。(這裡是可可脂)

 

5個小步驟教你怎麼看食品成分表



1. 看排序

食品成分表前3名,就是這個食品的主體。

例如「成分:糖、植物油、奶粉…」,代表這東西大部分是糖+油。


2. 看糖的別名

糖不一定叫單純叫「糖」,也可能叫做葡萄糖漿、果糖、蔗糖、高果糖玉米糖漿、蜂蜜、麥芽糖漿等。

如果成分表裡糖的名字出現在前幾位,那就可能是「高糖食品」。


3. 看油脂種類

植物油 (棕櫚油、大豆油、椰子油) 要注意「是否是氫化油」

氫化油通常含有反式脂肪,是很不健康的油。

好的油脂像是橄欖油、亞麻籽油、可可脂。


4. 看添加物

常見的添加物如香料、色素、乳化劑、抗氧化劑、防腐劑。

如果成分表很長(包含幾個你看不懂的化學名詞),通常加工程度越高。


5. 成分展列

在台灣的食品標示規範中,有些複合成分必須拆開標示,不是只寫一個大名字就好。

在你看成分表時會看到「括號」,中間會列出複合的成分。


混和植物油(代可可脂)展列範例。

 

什麼叫「展列」?


 

某些原料如果本身就是一個複合品,成分表裡要再把它的內含物列出來。

在你看成分表時會看到「括號」,中間會列出複合的成分。

如果只寫「巧克力」,你不知道裡面是可可原料多還是糖比較多。

所以規定要展列,如:「巧克力(糖、可可膏、可可脂、乳粉、乳化劑)」。

 

需要展列的情況

1. 複方原料(有配方的食品成分)

例如「麥芽糖漿」、「果醬」、「調味粉」本身是混合品,必須標出裡面的主要組成。

如:

草莓果醬 (草莓、糖、果膠、檸檬酸)。

調味粉 (鹽、味精、糖、香料)。

 

2. 食品添加物混合物

如果用的是複方添加物,如「防腐混合劑」,也要拆出每個成分。

膨脹劑 (碳酸氫鈉、磷酸二氫鈣)

抗氧化劑 (維生素E、大豆卵磷脂)

 

3. 特定法規要求必標的成分

例如 11類 大過敏原 (甲殼類、芒果、牛奶、蛋、魚類、花生、大豆、小麥、堅果、芝麻、亞硫酸鹽 ≥10mg/kg)。

這些食材只要有添加,就一定要展列標示。

配方奶粉 (脫脂乳粉、乳清粉)因為有牛奶過敏原,要展列。

 

可以不展列的情況

香料:只要標示「香料」即可,不需全部展列。

調味料微量成分:若是複方原料佔總產品含量 <5%,其中的次要成分可不展列。

雖然香料不需全展列,可以保護研發秘方,但也讓部分不良業者有使用劣質香料的機會。


這款舒眠飲的成分前三名是水、調味果汁和細砂糖。

 

範例:

泡麵調味粉包:鹽、味精、糖、香料..., 主成分就是鹽+味精。

牛奶巧克力:糖、可可脂、奶粉、可可膏..., 前面是糖,代表甜度高。

黑巧克力:可可膏、可可脂、糖... ,主體是可可。

無糖豆漿:水、大豆,成分很單純。

 

食品成分表重點整理


 

1. 先看排序:前3名決定了產品主體。

2. 找糖的偽裝:果糖漿、葡萄糖漿、蜂蜜也都是糖。

3. 看油脂種類:避免氫化油。

4. 有括號展列成分:複合原料或混和添加物。

 

**成分越簡單,通常越天然。

 

營養標示是什麼?


 

告訴你這個產品含有什麼營養,如熱量、蛋白質、脂肪。

這讓飲控族群、慢性病患可以精算自己吃下的營養份量。

 

台灣營養標示的基本規範

必須標示的 8個營養素 (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1. 熱量

2. 蛋白質

3. 脂肪 

4. 飽和脂肪

5. 反式脂肪

6. 碳水化合物

7. 糖

8. 鈉

其他像是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如果產品要強調相關營養成分,可以額外標示。


這款75%益生菌黑巧克力每100克含有11.5克的膳食纖維。

 

標示單位

一般會以 「每份」和「每100公克/毫升」這兩種方式呈現。

每份:根據廠商設定的食用單位 (例如一包餅乾、一瓶飲料)。

每100g / 100mL:方便不同產品之間比較。

 

排列順序

熱量 → 蛋白質 → 脂肪 (含細項) → 碳水化合物 (含糖) → 鈉

若有額外營養素,會排在後面。

 

營養標示逐項解讀方法


 

1. 熱量 (kcal)

判斷整體能量攝取,尤其控制體重、血糖時要留意。


2. 蛋白質 (g)

判斷是否有助於肌肉維持、增加飽足感。


3. 脂肪 (g) 包含:

總脂肪:整體油脂量

飽和脂肪:容易升高膽固醇。

反式脂肪:應避免攝取。


4. 碳水化合物 (g)

所有能量來源的碳水化合物總和,包含:

單醣: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雙醣:蔗糖、乳糖、麥芽糖。


寡醣

如果寡糖、半乳寡糖、異麥芽寡糖、菊糖。

寡糖是益生元的一種,可以滋養腸道好菌,對健康很有幫助。


澱粉

如穀物澱粉與糊精。

在很多主食、零食、餅乾裡佔比最高。


糖醇

赤藻糖醇、山梨醇、木糖醇、麥芽糖醇。

這些會算進「碳水化合物」,但不一定算在「糖」


膳食纖維 (Dietary fiber)

水溶性纖維:半乳寡糖、果寡糖、菊糖、果膠。

不溶性纖維:纖維素、半纖維素。

 

所以在營養標上,你會看到:

碳水化合物:20g。

糖:10g。

意思是這產品有20g總碳水,其中一半是「糖」,剩下的可能是澱粉或膳食纖維。

 

**「總碳水化合物」= 糖類 + 寡醣 + 澱粉 + 糖醇 + 纖維。


5. 鈉 (mg)

建議每日少於 2400mg。

 

看懂營養標示的小技巧


 

先看「每100g / mL」,不同產品才能公平比較。

再看「每份」 來判斷實際吃下去的量。

例如一瓶飲料標「每份 250mL」,但整瓶 600mL = 2.4份,這樣才是真實攝取量。

注意「糖」和「鈉」的含量,這是大多數人最容易忽略但很重要的健康指標。

 

常見陷阱


 

無糖 ≠ 無碳水

比如「無糖豆漿」:糖可能是 0g,但還是有碳水(因為黃豆裡有澱粉)。


高纖 ≠ 無糖

有些標榜高纖的食品,可能還是加了糖,只是纖維量高。


代可可脂巧克力

通常使用氫化植物油來代替可可脂,這種巧克力通常可可含量低。

對身體健康有害,建議少吃。

如果植物油占比超過5%則不能叫做巧克力,只能叫做「巧克力風味糖果」。


童年的回憶大波露已經不能標示叫做巧克力了 (圖片來源:中央社)

 

「風味」的定義


 

在食品標示上,「風味」不等於真正有加該成分。

而是指利用香料或其他原料調製出來的味道。

 

食品標示「巧克力風味」,可能只是加了可可香料或少量可可粉,主要靠香料營造出巧克力的味道。

 

如果是「巧克力」或「牛奶巧克力」,就有比較明確的規範。

必須含有規定比例的可可固形物,不能只有香料。

 

如果產品名叫做「草莓風味牛奶」,可能完全沒有草莓,只是加了草莓香料。

如果真的有草莓成分,廠商通常會標像是「草莓牛奶(含草莓2%)」來強調。

 

「無果汁的果汁」是怎麼回事?


 

果汁的品名規範

果汁:必須含有相當比例的真實果汁 (純果汁要 100%,混合果汁則依比例標示)。

果汁飲料:果汁含量通常 10%以上,需標示含量。

果汁風味飲料:可能完全不含果汁,只用香料或少量濃縮液調味。

 

常見狀況

柳橙風味飲料:沒有真的柳橙汁,靠香料調出味道。

葡萄風味氣泡水:沒有葡萄成分。

如果是「葡萄汁飲料」, 必須真的含有葡萄汁,且要標明比例。

如果是「葡萄汁風味飲料」, 通常不含果汁。


沒有果汁的風味飲料。

 

這樣大家都學會了嗎?👆

回首頁

看看無添加的益生元巧克力

 

延伸閱讀


 

(益生元是什麼?)

(膳食纖維超詳細解析:吃對纖維,身體自然順起來!)

(半乳寡糖是什麼?有什麼功效和副作用?誰適合吃半乳寡糖?)

(高果糖玉米糖漿是什麼?有什麼優缺點?糖尿病患可以吃嗎?)

(黑巧克力的定義是什麼?巧克力的%數代表什麼意思?)

(常見的超加工食品有哪些?對人體有什麼壞處?)

(食品添加物安全嗎?常見的食品添加物有哪些?無添加食品指的是什麼?)

(醣類就是碳水化合物嗎?碳水化合物一天建議攝取多少?過量會怎麼樣?)

(好油有哪些?壞油有哪些?動物油和植物油哪個比較好?可可脂是好油嗎?)

(代可可脂是什麼?健康嗎?對身體有甚麼影響?)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