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 (皮蛇) 終極指南:從預防到照護完整解析

重點摘要


 

  • 帶狀皰疹是什麼?
  • 為什麼會得到帶狀皰疹?
  • 帶狀皰疹有什麼症狀?多久會好?
  • 帶狀皰疹會傳染嗎?
  • 帶狀皰疹有併發症嗎?
  • 帶狀皰疹的高風險族群有哪些?
  • 帶狀皰疹要看哪一科?
  • 帶狀皰疹的治療有哪些藥物?
  • 帶狀皰疹有疫苗嗎?有哪些?
  • 帶狀皰疹發病時的飲食禁忌與建議
  • 益生元對帶狀皰疹有幫助嗎?
  • 益生元是什麼?跟益生菌有何不同?
  • 為什麼益生元對帶狀皰疹很重要?

 

帶狀皰疹是什麼?


 

帶狀疱疹,俗稱叫做「皮蛇」。

最典型的外觀特徵,是在身體的單側 (常見於腰部、背部或臉上) 出現沿著神經分佈的紅斑,以及冒出成群的小水泡。

這些水泡會排列成長條帶狀,像一條紅色的蛇紋纏繞在皮膚上。

患部看起來紅腫、發炎,且疼痛感強烈。

水泡最終會變混濁、化膿並結痂脫落。

 

台灣每年大約12萬人罹患帶狀疱疹,平均終身發病機率大約32.2%,也就是每3人,就有1人可能得到。

隨著年齡增長,罹患機率和發生率也提高。

好發於50歲以上及免疫力較差的族群。 


帶狀皰疹發作時疼痛感強烈。

 

為什麼會得到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其實就是水痘病毒在體內重新活化造成的。

很多人都有得過水痘的經驗,水痘是一種傳染力極強的急性傳染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簡稱VZV病毒) 所引起。

得過水痘痊癒後,病毒並不是完全被消滅,而是藏在神經節裡冬眠。

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有可能會甦醒,並沿著一條神經節跑到皮膚表面,引發神經發炎和皮膚水泡。

 

帶狀皰疹通常在這 5個情況下較容易發生:

1. 年齡增長 (50歲後免疫力自然下降)。

2. 過度勞累、熬夜、壓力大。

3. 重大疾病如癌症、愛滋病

4. 過度使用免疫抑制劑。

5. 剛生完大病或動過手術。

 

簡單來說,就是免疫力低下時,特別容易引發。

 

帶狀皰疹有什麼症狀?多久會好?


 

帶狀皰疹的病程通常持續 2到 4週,主要分為 3個階段:

1. 前驅期 (發疹前 2-3 天)

皮膚尚未出現異狀,但單側身體某個部位會感到疼痛、灼熱、刺痛或麻木。

可能也會出現疲倦、頭痛、發燒的症狀。


2. 發疹期 (持續約 1-2 週)

疼痛部位出現紅斑,接著冒出簇狀的小水泡。

水泡通常沿著神經皮節分佈,呈帶狀排列。通常只發生在身體單側,不會繞身體一圈。


3. 恢復期 (持續約 1-2 週)

水泡會化膿、破裂、最後結痂。

結痂脫落後,皮膚可能會留下色素沉澱或輕微疤痕。


帶狀皰疹不一定只在上半身出現。

 

帶狀皰疹會傳染嗎?


 

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帶狀皰疹的水泡液體中含有的是「VZV病毒」。

所以帶狀皰疹只會傳染水痘病毒,但不會直接傳染帶狀皰疹。

 

如果一個人從未得過水痘,且從未施打水痘疫苗。這時接觸到患者的「水泡液體」,他可能會被傳染而得到水痘,而不是直接長出帶狀皰疹。

主要的傳染途徑是接觸水泡液體。除非是散播性帶狀皰疹,否則飛沫傳染機率極低。

一旦水泡結痂,就不具傳染力。

 

帶狀皰疹有併發症嗎?


 

有,最需要注意的反而不是皮膚症狀,而是神經受損後的併發症。

帶狀皰疹主要的併發症有這 4種:

1.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

這是最常見的併發症。皮疹癒合後,疼痛仍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年紀越大,發生機率越高。

 

2. 眼部帶狀皰疹

若長在臉部三叉神經眼支,病毒可能侵犯眼角膜,嚴重恐導致失明。


3. 雷姆西氏症候群

病毒侵犯顏面神經,導致耳朵附近疼痛、水泡,並伴隨顏面神經麻痺,出現臉歪嘴斜的症狀。

且聽力可能受損,或是發生暈眩症狀。


4. 皮膚感染

若抓破水泡,可能引起細菌感染,併發蜂窩性組織炎。

 

帶狀皰疹的高風險族群有哪些?


 

帶狀皰疹的高風險族群,共通點只有一個:「免疫系統壓不住潛伏的病毒」

只要小時候得過水痘,病毒就潛伏在體內不會消失。

當免疫力下降時,就很有可能復發。

 

大致上分為 4大類:

1. 年齡因素 (最常見)

50 歲以上成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細胞免疫功能 (T細胞)自然衰退,壓制病毒的能力變弱。

根據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人 一生中會罹患至少一次帶狀皰疹。

年紀越大,併發神經痛的機率越高。

 

2. 慢性病族群 (長期共病)

慢性病會讓身體處於長期發炎狀態,削弱免疫系統。

糖尿病患者

風險比一般人高,且發作後皮膚傷口較難癒合,感染風險增加。


慢性腎臟病患者

免疫功能較差,排毒能力弱。


心血管疾病患者

心臟病、高血壓患者。


慢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

肺部功能受損常伴隨免疫力低落。

 

3. 免疫力低下或受損者 (極高風險)

這類族群因為疾病關係,導致免疫系統嚴重被抑制。

癌症患者

特別是淋巴癌、白血病,或正在接受化療、放療的人。


自體免疫疾病

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器官移植受贈者

需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


愛滋病患者

免疫系統被破壞。

 

4. 生活型態與藥物因素

近年來帶狀皰疹有年輕化趨勢,多半與生活習慣有關。

長期高壓、過勞者

經常熬夜、睡眠不足、工作壓力極大的人,壓力荷爾蒙會抑制免疫系統。


長期使用類固醇者

長期使用類固醇會降低免疫力。


近期經歷重大外傷或手術者

身體元氣大傷時,病毒容易趁虛而入。


曾感染 COVID-19 者
感染新冠病毒後,部分人的免疫系統會失調,可能增加帶狀皰疹發作的風險,特別是確診後的半年內。


年紀越大,帶狀皰疹出現風險越高。

 

帶狀皰疹要看哪一科?


 

首選皮膚科或家醫科。

這兩科醫師最常處理帶狀皰疹的診斷,開立抗病毒藥物。

 

特殊情況:

疼痛難耐:可掛神經內科處理神經痛。

患部在眼睛周圍:務必同時看眼科,避免影響視力。

 

帶狀皰疹的黃金治療期

發現水泡後的 72 小時內 使用抗病毒藥物效果最好。

能縮短病程並降低神經痛機率。

 

帶狀皰疹的治療有哪些藥物?


 

帶狀皰疹的藥物治療目標主要有 2個:

1. 抑制病毒繁殖、縮短病程

2. 緩解疼痛以及改善生活品質。

 

臨床上針對帶狀皰疹最常開立的藥物清單:

1. 抗病毒藥物

這類藥物能阻止病毒複製,減輕症狀嚴重度並加速癒合。

發作後 72 小時內服用效果最好。

Valacyclovir (怯疹易 / 維德思)

目前最常用的藥物,吸收率好。

一天服用 3 次。

 

Famciclovir (泛昔洛韋)

也是新一代藥物,吸收率好,一天服用 3 次。

 

Acyclovir (熱威樂素)

第一代用藥,健保給付較寬鬆,但口服吸收率較差。

一天通常需要服用 5 次。通常用於病情較輕或住院打針治療時。

 

**抗病毒藥物通常需要吃完整個療程,一般是 7天,須遵照醫生指示吃完,切忌擅自停藥,以免產生抗藥性或治療不完全。

 

2. 止痛藥物

帶狀皰疹的痛屬於神經痛,一般的止痛藥效果很有限。

醫師會依疼痛程度採取不同用藥。


輕度疼痛

乙醯胺酚: 即常見的普拿疼。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 如 布洛芬、萘普生。

 

中重度疼痛 & 神經痛

如果病毒已造成神經受損,刺痛感強烈,醫師會開立以下這些藥物:

 

抗癲癇藥物

Gabapentin (紐羅芬): 傳統神經痛用藥。

Pregabalin (利瑞卡、萊瑞康): 新一代藥物,效果較快,副作用較少。

 

三環抗憂鬱劑

德利能: 低劑量使用可穩定神經傳導,幫助止痛與睡眠。

 

弱鴉片類藥物

曲馬多: 若上述藥物止痛效果不佳,會短期搭配此類藥物使用。

 

3. 外用藥物

抗生素藥膏

例如 Gentamicin、膚即淨乳膏。

 這不是殺皰疹病毒的,是用來預防水泡破掉時,傷口被細菌感染。

 

金貝比/強力施美藥膏

含有氧化鋅或抗組織胺,主要用來讓水泡快乾、止癢及舒緩紅腫。

 

辣椒素藥膏或利多卡因貼片

水泡癒合後,若還有神經痛,可用來麻痺局部神經,減緩疼痛。

 

4. 營養補充

維生素 B12

醫師有時會開立高單位的活性 B12,幫助修復受損的神經。

 

藥物小結

剛發作且有水泡時, 通常使用口服抗病毒藥 + 外用藥膏。

如果疼痛強烈,請醫師開立神經痛專用藥,不要只吃普拿疼。

傷口照護需要保持乾燥,避免細菌感染。

 

帶狀皰疹有疫苗嗎?有哪些?


 

目前有針對帶狀皰疹的疫苗,建議 50 歲以上 或 免疫力低下 的族群施打。

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兩種疫苗:

名稱 欣剋疹 (Shingrix) 伏帶疹 (Zostavax)
類型 非活性基因重組疫苗 (死病毒) 活性減毒疫苗 (活病毒)
保護力 極高 (約 90-97%),保護力持久 較低 (約 50-70%),隨時間衰退
施打劑數 2 劑 (間隔 2-6 個月) 1 劑
適用對象 50 歲以上成人、18 歲以上高風險族群 50 歲以上成人
免疫低下者 可以施打 不建議
價格 較貴 (每劑約8500元,需打兩劑) 每劑約3000 -6000元

 

目前醫學界多半優先選擇欣剋疹,因為保護力顯著較高且持久。

即便以前得過帶狀皰疹或打過舊款疫苗,通常仍建議施打新款以獲得更好保護。

 

**2025年,不少地方政府開始提供帶狀皰疹的疫苗接種服務,詳請請洽各縣市政府衛生局。

 

帶狀皰疹發病時的飲食禁忌與建議


 

在發作期間,飲食調整有助於神經修復與免疫提升。


避免食用以下 4類食物:

富含精胺酸的食物

胺基酸的一種,可能會助長皰疹病毒複製。

如:巧克力、堅果、燕麥、芝麻。


刺激性食物

辛辣、油炸、燒烤,容易引起發炎反應。


菸酒

會消耗體內維生素 B群,影響神經修復。


高糖食物

會抑制白血球功能,降低免疫力。


精緻甜點會讓腸道內害菌增長,降低免疫力。


多攝取以下 4大類食物:

維生素 B 群 (特別是 B12)

幫助修復受損的神經,減少神經痛。


富含離胺酸的食物

有助於抑制病毒。

如牛奶、優格、魚肉、雞肉。


抗氧化營養素

維生素 C、鋅,幫助提升免疫力與傷口癒合。


膳食纖維 (益生元)

調整腸道菌相,穩定免疫力。


** 這時要喝充足的水幫助代謝。

 

益生元對帶狀皰疹有幫助嗎?


 

益生元並非藥物,而是幫助免疫系統打底的後勤補給。

雖然不能直接治療帶狀皰疹病毒,但對於預防復發與加速身體修復有很好的間接輔助效果。

 

益生元是什麼?跟益生菌有何不同?


 

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

它們是人體無法消化的膳食纖維或寡糖,能進入腸道被好菌分解利用,讓好菌壯大。

常見來源: 洋蔥、大蒜、蘆筍、香蕉、全穀類。

 

益生菌: 是對人體有益的細菌 (如乳酸菌、雙歧桿菌)。

常見來源: 味噌、優格、泡菜。


平時多補充益生元食物,穩定免疫力。

 

為什麼益生元對帶狀皰疹很重要?


 

人體約 70% 的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

透過補充益生元來養好腸道菌相,就是最直接提升全身免疫力的方式。

 

益生元對治療帶狀皰疹當下的效果

正在發作期,益生元的角色是 「輔助支持」,而非主力治療。

帶狀皰疹的康復速度取決於自身免疫力。

攝取益生元能維持腸道健康,減少身體發炎反應。

這能讓免疫系統能更專心地對抗病毒,有助於加速結痂與傷口修復。

 

益生元對預防帶狀皰疹復發的效果

這是益生元發揮最大價值的階段。

 

1. 預防病毒再活化

 帶狀皰疹是因為免疫力下降 (如壓力、老化、生病、飲食習慣差) 導致病毒甦醒。

長期攝取益生元,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能讓免疫系統保持在良好的狀態,降低病毒作怪的機會。

 

2. 調節發炎體質

慢性發炎會消耗免疫力,而益生元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作用,有助於神經系統的長期健康。

 

富含益生元的食物有哪些?

1. 蔬菜類

洋蔥、大蒜、蘆筍、牛蒡、菊苣。


2. 水果類

香蕉、蘋果、莓果類。


3. 全穀類

燕麥、大麥、小麥麩皮。

 

**也可以選擇無糖優格搭配以上食物,同時補充益生菌和益生元。

 

這樣大家都學會了嗎?👆

回首頁

來補充益生元吧

 

延伸閱讀


 

(益生元是什麼?)

(膳食纖維超詳細解析:吃對纖維,身體自然順起來!)

(代謝症候群有什麼症狀?該怎麼辦?6大飲食建議)

(抗生素療程時有什麼飲食禁忌?適合吃益生元嗎?)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慢性發炎?該怎麼改善?)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