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有什麼症狀?該怎麼辦?6大飲食建議
重點摘要
-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
- 台灣的代謝症候群現況
- 代謝症候群的 6個常見症狀
- 代謝症候群該看哪一科?
- 診斷的五大指標
- 代謝症候群的 5大危險因子
- 代謝症候群的 6大飲食建議
- 代謝症候群的治療與改善方式
- 益生元對代謝症候群有什麼幫助?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是指身體「代謝異常」的綜合狀態,
代表身體在血糖、血脂、血壓與脂肪分布等代謝機制上出現失衡。
代謝症候群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種身體的警訊組合。
說明你的身體正在朝向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慢性病的高風險區前進。

代謝症候群多半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所導致。
台灣的代謝症候群現況
根據衛福部調查,台灣20 歲以上成人的盛行率大約為 34.6%。
也就是說,每 3 人就有約 1人符合代謝症候群標準。
若以成人人口估算,約有 675萬人有代謝症候群。
另外, 20–64歲年齡層,大約每 4人就有 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的 6個常見症狀
多數人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可觀察到以下 6個身體訊號:
1. 腰圍變粗、脂肪集中在腹部。
2. 飯後容易昏沉、疲倦。
3. 體重增加但手腳仍細 (代表內臟脂肪高)。
4. 血壓偏高。
5. 三酸甘油酯偏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 偏低。
6. 皮膚出現黑棘皮症 (頸部、腋下、鼠蹊處皮膚變黑粗糙)。

飯後覺得很想睡,是代謝症候群的高風險族群。
代謝症候群該看哪一科?
家醫科、新陳代謝科、內分泌科都是代謝症候群的主要門診科別。
若已出現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醫師會依項目協同治療。
診斷的五大指標
臨床診斷標準
要怎麼確認自己有沒有代謝症候群?
醫師通常會進行以下5項檢查:
1. 空腹血糖值
≥ 100 mg / dL
2. 三酸甘油酯
≥ 150 mg / dL
3. 高密度脂蛋白 (好膽固醇)
男性 < 40 mg/dL,女性 < 50 mg/dL
4. 血壓測量
≥ 130 / 85 mmHg
5. 腰圍測量
男性 ≥ 90 cm,女性 ≥ 80 cm
以上 5項中有 3項以上異常,即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
如果同時還有高尿酸、脂肪肝、胰島素阻抗的狀況,則代謝風險更高。
代謝症候群的 5大危險因子
1. 腹部肥胖
內臟脂肪過多容易導致胰島素阻抗。
2. 高血壓
血管收縮素的活性高,增加心血管負擔。
3. 高血糖
胰島素作用下降,血糖調節失衡。
4. 高三酸甘油酯
脂質代謝異常,導致血管硬化。
5. 久坐、長時間壓力大
缺乏運動、長期壓力都會使代謝紊亂。

長時間壓力大、久坐都是代謝症候群高風險族群。
代謝症候群的 6大飲食建議
1. 控糖飲食
避免含糖飲料、甜點、白飯、白麵包等高GI食物。
2. 增加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有助降低血糖與血脂。
3. 均衡蛋白質來源
選擇魚、豆腐、雞胸肉、蛋等優質蛋白質來源,並減少紅肉攝取。
4. 健康脂肪
選擇橄欖油、酪梨、堅果類脂肪,避免反式脂肪。
5. 少鹽少油
降低鈉攝取可幫助血壓穩定。
6. 戒酒戒菸
酒精會增加肝臟脂肪堆積與胰島素阻抗。

均衡營養,尤其是膳食纖維一定要足夠。
額外加分
增加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如香蕉、洋蔥、燕麥、豆類)。
益生元能改善腸道菌相、降低發炎、長期穩定補充可以改善胰島素敏感度。
代謝症候群的治療與改善方式
代謝症候群的起因多半是因為飲食和生活的不正常,所以改善最重要的是從生活習慣調整做起,
醫學治療
依檢查結果,醫師可能開立降血壓藥、降血脂藥或是降血糖藥
若肥胖狀況嚴重,也可能建議使用減重藥或營養師介入調整飲食。
生活與飲食調整
1. 每週至少 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如快走、騎車、游泳等)。
2. 規律作息、保持充足良好的睡眠,睡眠不足會增加胰島素阻抗。
3. 壓力管理:長期壓力會活化HPA軸、促進皮質醇分泌,促使脂肪堆積於腹部。
定期檢查追蹤
每年找時間做健康檢查,隨時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
**HPA 軸是指由大腦的下視丘、腦下垂體和腎上腺組成的神經內分泌系統。
益生元對代謝症候群有什麼幫助?
腸道菌相對代謝健康影響很大,根據研究指出:
攝取果寡糖與半乳寡糖可有效增加活化腸道內有益菌。
這些益菌能改善胰島素敏感度、降低發炎反應。
長期攝取益生元能減少脂肪肝風險、穩定血糖與血脂。
若能及早改善飲食、運動與腸道健康,就能逆轉危機。
這樣大家都學會了嗎?👆
延伸閱讀
(益生元是什麼?)
(升糖指數GI值是什麼?你知道你常吃的糖GI值是多少嗎?高GI的食物對我們又有什麼影響?)
(醣類就是碳水化合物嗎?碳水化合物一天建議攝取多少?過量會怎麼樣?)
(好油有哪些?壞油有哪些?動物油和植物油哪個比較好?可可脂是好油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