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能性食品是什麼】保健食品跟健康食品的差別又在哪?
近幾年,從日本興起的機能性食品風潮漸漸吹往台灣。
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是機能性食品呢?
其實台灣衛生署的規範中,並沒有機能性食品這個分類。
我們可以簡單分為三個分類:一般食品、保健食品、健康食品。
一般食品就是一般人為了維持基本生理需求的餐食,這應該不需要解釋了吧。
那麼,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的差別在哪呢?
健康食品:
要宣稱為「健康食品」必須要獲得衛福部的「健康標章」,俗稱小綠人標章。
在分類上仍屬於食品類,不同的是,拿到小綠人標章,就有高達13項保健功效可以宣稱,包括:調節血脂、胃腸功能改善、護肝、免疫調節、骨質保健、不易形成體脂肪、抗疲勞、輔助調整過敏體質、調節血糖、延緩衰老、牙齒保健、促進鐵吸收、輔助調節血壓。
健康標章的取得,需要提供經過科學研究後證實有「保健功效」,並且確定其安全性。才能申請認可為「健康食品」
不過在申請上要花費的金額也不低,一般來說,企業也要夠有錢才有辦法申請。
而且也不是說某產品沒有小綠人標章就一定沒效,可能只是這家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去申請。
保健食品:
嚴格來說,其實在法規上沒有明確的定義。只要沒有取得健康標章,就會被視為是一般食品。
即使和健康食品是一模一樣的成分內容,沒健康標章就是不得宣稱功效。
不過倒是可以說是「膳食補充劑」。
雖然有點荒謬,但在以前健康食品法沒有明定以前,常常會聽到許多號稱是「仙丹」的保健食品,將功效說的是天花亂墜,好不精采。
修法後,多少抑制了這些亂象。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許多財大氣粗的品牌,早就編好要被罰款的預算,就算沒有健康標章也是把功效講的很神奇。
反正講得越神奇賺越多,罰的錢遠比口袋賺的少。
所以你各位,如果看到一支號稱能「改善」某些症狀的產品,但卻沒有小綠人標章,表示這品牌拿你花的錢在繳罰單,你的錢有部分進到政府口袋囉。
保健食品用途為調節身理機能,只能做為營養補充品。(表面上只能這麼說啦)
機能性食品:
台灣也一樣並無相關法規,所以機能性食品在法規上被歸類為一般食品。
機能性食品一詞據說最早是由日本提出的,時至今日,全世界也只有日本在法規上替機能性食品做了明確的定義,就連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沒有。
廣義上來說,機能性食品是除了食物本身就有的營養價值之外,還額外可強化生理功能或預防疾病。
例如:額外添加了益生菌的果凍、額外添加了維他命的雞精。
聽起來就很不錯啊,食品上了Buff 有加乘效果哪裡有不好的。
有聽過人家說為什麼要吃益生元巧克力,我吃益生元再吃巧克力也一樣。
那你不要拿Iphone啊,你拿3310加Sony CD隨身聽也是一樣😤。(好老派)
機能性食品大約可以分成3種類型:
1. 具有健康效果的食品
一般來說也只能宣稱某產品和身體的某個部分或某疾病有關。
也最多只能說能降低出問題的風險,不得宣稱可以「改善」「治療」。
2. 針對特殊身體狀況所設計的食品
例如:懷孕、某些特殊疾病
但一樣不得宣稱功效。
3. 具有醫療效果的食品
法規上較嚴謹,也有規定的食用規範。一般來說需要醫師建議或開處方籤才能使用。可以讓特定疾病不會因一般飲食加重病情。
所以我們可以認知到一件事,不管是保健食品、健康食品或是機能性食品,都不得宣稱可以「改善」、「治療」某些疾病或症狀。
只有「藥品」才可以喔。
👆這樣大家都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