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慢性發炎?該怎麼改善?
重點摘要
- 什麼是慢性發炎?
- 為什麼會慢性發炎?造成慢性發炎的7大原因
- 8個慢性發炎的常見症狀
- 要怎麼檢測慢性發炎?
- 慢性發炎跟癌症有關嗎?
- 慢性發炎該看哪一科?
- 針對慢性發炎的飲食建議
- 怎麼改善慢性發炎?我們的7大建議
- 急性發炎和慢性發炎的差別
什麼是慢性發炎?
慢性發炎是身體發生長期、低程度的免疫反應。
慢性發炎不像急性發炎那樣,有發紅、發熱、腫痛的明顯症狀。
而是身體持續釋放發炎因子,默默損害組織與器官。
這種「不痛不癢的發炎」,常被稱為隱形殺手,是許多慢性病的根源。

慢性發炎是很多人會忽略的健康殺手。
為什麼會慢性發炎?造成慢性發炎的7大原因
慢性發炎代表體內的火苗沒有被熄滅。
慢性發炎不是外傷造成的紅腫熱痛,而是身體長期處於低度警戒、免疫系統反覆過度活化的狀態。
造成慢性發炎最常見的 7大原因:
1. 加工食品與過多糖分
高糖飲食 (尤其是精緻糖)會促進胰島素阻抗與脂肪堆積,讓細胞釋放發炎訊號。
精製碳水 (如白麵、白飯)會讓血糖快速劇烈波動,引起氧化壓力。
高Omega-6脂肪酸 (如大豆油、棕櫚油)也可能導致發炎物質過量。
2. 長期壓力與失眠
壓力激素 (如皮質醇)若長期升高,會抑制免疫調節功能,導致免疫錯亂。
睡不好時,人體也無法正常清除發炎因子與代謝廢物。
3. 腸道菌相失衡、腸漏症
壞菌過多會刺激腸道上皮發炎,久而久之會造成腸漏現象。
毒素進入血液循環,引發全身慢性發炎。
益生元攝取不足、膳食纖維缺乏也是菌相失衡常見原因。
4. 長期抽菸、酗酒
香菸中的尼古丁、焦油與氧化物質會直接破壞血管內皮和細胞膜,引起慢性免疫反應。
酒精會刺激肝臟、腸道與神經系統,引發系統性發炎和過量自由基。
5. 缺乏運動與過重
內臟脂肪過多的脂肪細胞會分泌促發炎物質,導致免疫系統持續處於警戒狀態。
久坐也會降低淋巴循環與代謝速率,延長發炎反應。
6. 環境毒素、空氣污染
PM2.5、重金屬、塑化劑等環境污染物會刺激細胞氧化壓力,引發慢性發炎反應。
這些物質不容易被代謝掉,會在體內累積。
7. 潛在慢性感染或疾病
像是幽門螺旋桿菌、牙周病菌或是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長期刺激免疫系統。

腸道菌相失衡是很多人會忽略的慢性發炎原因。
8個慢性發炎的常見症狀
雖然不像急性發炎那樣明顯,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以下這8個狀況觀察到慢性發炎的反應:
1. 長期疲勞、提不起勁
2. 情緒波動、焦慮、憂鬱
3. 腦霧、注意力難集中
4. 食慾波動、消化不良
5. 關節痠痛、慢性疼痛
6. 過敏、皮膚癢、異位性皮膚炎
7. 血糖不穩、代謝問題
8. 自體免疫疾病惡化 (如紅斑性狼瘡)

慢性發炎會影響情緒,壓力過大也會增加慢性發炎。
要怎麼檢測慢性發炎?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慢性發炎,可以從抽血檢查中找出蛛絲馬跡。
常見的指標有:
CRP (C反應蛋白):數值偏高代表體內正在發炎。
ESR (紅血球沉降率):速度過快可能是發炎的警訊。
IL-6、TNF-α 等發炎激素:有些進階健檢會檢查這類免疫相關指標。
也可以參考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 CRP (hs-CRP) 數值來綜合評估。
這些檢查不一定每家診所都會主動安排,但如果你懷疑自己有慢性發炎症狀,可以主動和醫師討論看看要不要檢查。
慢性發炎跟癌症有關嗎?
慢性發炎和癌症有非常密切的關聯,慢性發炎可說是癌症的加速器。
慢性發炎會誘發癌症的原因有3個:
1. 增加自由基與DNA損傷
可能導致突變、誘發癌症。
2. 刺激血管新生
也就是讓新的血管長出來,以便把更多氧氣、營養、免疫細胞運送到發炎的位置。
短期來說,這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但長期下來會出現問題。
通常增生出來的血管品質不好,容易脆弱滲漏。
有些癌細胞會利用這個機會,趁著血管增生的過程偷渡出去轉移到其他地方。
也可能會加劇某些疾病的惡化,例如動脈硬化、腫瘤生成、黃斑部病變等
3. 抑制免疫監控功能
讓免疫細胞無法分辨誰是癌細胞,讓癌細胞逃過免疫細胞的攻擊。

慢性發炎會讓免疫系統無法辨識癌細胞。
**研究指出,包括大腸癌、肝癌、胃癌、乳癌等,都與長期發炎環境有關。
慢性發炎該看哪一科?
家醫科:可以做初步檢查和全身評估。
風濕免疫科:針對自體免疫與系統性發炎做檢查。
功能醫學門診 / 預防醫學門診:可以更精確追蹤發炎指標與生活因素。
腸胃科:若是症狀與腸胃不適、腸漏症有關的話,看腸胃科。
針對慢性發炎的飲食建議
減緩慢性發炎,推薦常吃以下這 6大類食物:
1. 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如蔬菜、豆類、燕麥。
2. 高抗氧化食物
如莓果類、番茄、薑黃。
3. 富含Omega-3的食物
如亞麻仁籽、魚油。
4. 富含多酚與植化素的食物
如綠茶、黑巧克力。
5. 富含益生元的食物
如大蒜、洋蔥、蘆筍。
6. 發酵食物
如無糖優格、泡菜。

70%以上的黑巧克力富含膳食纖維和多酚,可以改善慢性發炎。
避免慢性發炎,建議少吃這 5大類食物:
1. 精緻糖、含糖飲料。
2. 紅肉、香腸、火腿。
3. 氫化油、反式脂肪 (如人造奶油、代可可脂巧克力)。
4. 油炸與過度烹調的食物。
5. 高加工食品。
怎麼改善慢性發炎?我們的7大建議
1. 調整飲食
以低糖、高纖、抗氧化飲食為核心。
2. 補充益生元與益生菌
改善腸道環境,抑制壞菌引發的內毒素反應。
3. 規律運動
試著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能顯著降低全身性發炎。
4. 改善睡眠品質
至少睡足7小時、盡量保持固定時間作息。
5. 管理壓力
嘗試冥想、呼吸訓練、正念生活。
6. 戒菸戒酒
特別是酒精過量會直接損害腸道與肝臟。
7. 檢查與追蹤
定期抽血追蹤。

睡眠品質好,對改善慢性發炎幫助很大。
急性發炎和慢性發炎的差別
| 項目 | 急性發炎 | 慢性發炎 |
| 發作時間 | 快速 (幾小時到幾天) | 緩慢且持續(數周到數年) |
| 症狀表現 | 表現明顯:紅腫、發熱 | 輕微不明顯:疲倦、腦物、慢性痠痛、腸胃不適 |
| 發炎原因 | 細菌感染、受傷、燙傷 | 飲食失衡、壓力過大、自體免疫、腸漏、長期疾病 |
| 後果 | 啟動修復 → 恢復健康 | 組織破壞 → 疾病產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
| 解決方式 | 原因解除後可痊癒 | 需長期調理、改變生活和飲食型態 |
| 醫療處理 | 退燒止痛藥、抗生素、消炎藥 | 飲食調整、充足睡眠、規律運動、抗發炎營養素 |
這樣大家都學會了嗎?👆
延伸閱讀
(益生元是什麼?)
(為什麼會失眠?吃什麼可以幫助睡眠?睡眠障礙和腸道有什麼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