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是誰發明的?巧克力的製程是什麼?Bean to bar巧克力是什麼?

巧克力是誰發明的?巧克力的製程是什麼?Bean to bar巧克力是什麼?


 


巧克力的三大型態: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

 

巧克力是誰發明的?


 

固態巧克力是誰發明的?

現在常見的固態巧克力是1847年,由英國人 喬瑟夫 弗萊 (Joseph Fry)發明的。

他將可可粉、糖、可可脂混和在一起,做成固態巧克力塊。

在他發明固態巧克力之前,巧克力一直是以飲料的方式呈現。


延伸閱讀:(黑巧克力的定義是什麼?巧克力的%數代表什麼意思?巧克力為什麼要添加乳化劑?)

 

牛奶巧克力是誰發明的?

牛奶巧克力是1875年,由瑞士人丹尼爾 彼得 ( Daniel Peter )和亨利 內斯萊( Henri Nestlé )發明的。

他們將奶粉和巧克力混合在一起,發明了牛奶巧克力。

順帶一提,Henri Nestlé 也是奶粉的發明者,大名鼎鼎的雀巢公司創辦人。

 

白巧克力是誰發明的?

白巧克力是由雀巢公司在1936年意外發明的。

1936年,雀巢生產了一種兒童配方奶粉,叫做Nestrovit。可為生病的兒童補充維生素。

雀巢公司採用和製造牛奶巧克力相同的技術,將可可脂添加到Nestrovit 之中。

然後他們突然意識到,可以做出非藥用版本的Nestrovit,並做成巧克力塊的型態。

所以白巧克力的發明算是誤打誤撞。


現在市面上大多數的白巧克力都不是用可可脂,而是用植物油取代可可脂,這種代可可脂對心血管有害。


真正的白巧克力的主原料是可可脂、奶粉和糖。


延伸閱讀:(白巧克力的成分是什麼?小孩、兒童可以吃嗎?)

 

可可飲是誰發明的?巧克力的發展歷史


 

巧克力的起源可以追朔到古代中美洲的馬雅文明和阿茲提克文明。

誰是第一個發明者並不可考,但巧克力文化是由長時間的發展和改良而來。

 

奧爾美加文明 (Olmeca) (約西元前1500年-400年)

三千多年前,奧爾美加人開始於墨西哥灣雨林耕作可可,是目前以知最早開始食用可可的文化。

除了飲食的作用之外,可可豆也是宗教祭祀和經濟上的要角。

可可豆可以拿來當作貨幣使用。
 

馬雅文明 (約西元250年-900年)

馬雅人繼承奧爾美加文化,將豆子磨成粉末狀,加入辣椒末和水,以冷飲的方式呈現,叫做"Xocoatl" 索可拉。

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可飲,在當時索可拉是極度貴重的飲料,只有貴族喝得起。
 

阿茲提克文明 (約西元1300年-1521年)

阿茲提克人也會做類似索可拉的飲料,叫做"Chocolatl",念起來跟現今的巧克力差不多。

只有貴族和戰士才能喝,也被使用在宗教儀式。

 

最古老的可可飲-索可拉,世界上最早的春藥之一


 

上面提到的文化,巧克力是做為一種飲料,而非現在常見的固態巧克力。

原料除了可可豆之外,添加了辣椒末、香草、胭脂果、龍舌蘭汁、玉米粉和水。

據說喝起來是苦苦辣辣的。

胭脂果有令人興奮的作用,因此阿茲提克人會將胭脂果磨成粉做成春藥,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春藥。

 

西班牙人入侵阿茲提克文明後將可可帶回西班牙,將食譜做各種不同的改良。

在原本的索可拉之中加入了肉桂、香料和糖做成熱可可,這就是現代人常喝的熱可可雛型。

 

大航海時代,由西班牙人改良後的熱可可在歐洲大受歡迎,深受貴族喜愛。

於是西班牙人開始在美洲殖民地大量種植可可樹,一個龐大的新興產業就這樣開始了。

 

巧克力的製程


 

可可豆變成巧克力的過程,其實和咖啡很像。

咖啡是從咖啡豆而來,巧克力是從可可豆而來。

 

巧克力的製作流程
 

巧克力的製程如下:

  • 採收
  • 發酵
  • 日曬乾燥
  • 烘焙
  • 分離
  • 粗碎
  • 壓榨
  • 研磨
  • 入模


巧克力跟咖啡、紅酒一樣是從果實開始,根據豆種、天氣、產地,烘焙方式的不同,最終產出的巧克力也會有不同的風味。

就好比不同產區的咖啡有不同的風味,不同產區的紅酒也有不同的風味。

精緻莊園巧克力並不像紅酒和咖啡發展快速,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人提倡莊園巧克力。


莊園級巧克力幾乎都是手工製作。

 

現代商業化的巧克力


 

1828年:荷蘭化學家康拉德 范豪頓(coenraad van Houten)發明了可可壓榨機。

可可壓榨機能從可可豆中提取可可脂和可可粉,是現在固態巧克力的基礎。

1847年:英國的喬瑟夫 弗萊發明了第一塊固態巧克力。

1875年瑞士人丹尼爾 彼得 ( Daniel Peter )和亨利 內斯萊( Henri Nestlé )發明了牛奶巧克力。

1879年:魯道夫 林德( Rodolphe Lindt ) 發明了巧克力精磨機,讓巧克力的口感更細膩光滑。

20世紀初:工業化蓬勃發展,巧克力的生產規模也大幅擴大,許多大廠牌如雀巢、好時( Hershey's)、瑪式( Mars)相繼成立。

 

大量生產的商業巧克力

巧克力製程步驟繁瑣,因此許多品牌會直接購買現成的可可膏,並以各自的配方添加糖、香料、油脂製成。

市售的便宜巧克力,經常以棕梠油或其他植物油製成代可可脂,取代營養價值高的可可脂。


大量生產的商業巧克力糖裡添加了大量的砂糖,可可含量低,是巧克力被認定為不健康零食的原因。


這種作法可以延長巧克力的存放期限,也提高了巧克力溶點。

但流失了天然可可中的許多營養素,大量添加的糖讓人容易上癮,危害人體健康。

且代可可脂含有大量飽和脂肪,也被證實對人體有負面的影響。


延伸閱讀:(戒糖有甚麼好處?戒糖時可以吃巧克力嗎?)

 

可可農的血汗巧克力


 

早期的巧克力生產商幾乎都是被大企業壟斷,在規模經濟的框架下,巧克力商必須維持一貫的口味。

因此大多都是採取大量收購產地已經抽取可可脂的可可膏或可可粉,再回來加上糖、香料、奶粉、植物油等添加物加工而成。

在這些甜蜜的巧克力背後,有無數童工以極為低廉的工資,頂著大太陽做著辛苦的工作,有些童工甚至並沒有工資。


西非很多拿著低廉薪資的可可農童工。(圖非當事者)


在西非的象牙海岸、迦納、奈及利亞,這種狀況尤其嚴重。

據統計,有超過200萬人在巧克力的源頭產業,而他們的薪資大約只佔了一塊巧克力末端售價的6%,普遍不到10%。

西元2000年,在英國最大媒體BBC的報導下,首次向世人揭開了西非童工的真面貌。

 

隨後,國際輿論壓力排山倒海指向 Mars 瑪式、Hershey's 好時、Nestle 雀巢等國際巧克力巨頭。

即使這些巨頭承諾改善,但截至今日,童工問題仍未完全解決。

 

第一個宣稱沒有壓榨、沒有奴隸和童工生產的巧克力商


 

2002年,來自荷蘭的 Tony's chocolonley 東尼的寂寞巧克力,成為第一家帶頭製造不使用血汗農工生產的巧克力。

後來陸續有 Divine chocolate、Alter Eco、Green % Black 等巧克力商跟進這波浪潮。


名揚四海的後起之秀 - 台灣可可


 

由於氣候的關係,台灣的可可樹雖然早在日治時期就從國外引進,但因為技術關係沒有大規模發展。

當時的歷史背景缺乏糧食,也沒有食用巧克力的習慣,因此便逐漸沒落。

直到2002年,才又成功在屏東進行規模化的栽種。

直到現在,南投與台東也陸續投入可可樹的種植行列。


正在日曬發酵的可可豆

近幾年,以台灣可可豆製成的巧克力,屢屢在國際巧克力比賽中得獎。

台灣可可有著獨特的明亮果酸味,深受國際評審喜愛。

 

Bean to bar巧克力是什麼意思?Bean to bar巧克力的5大特點


 

Bean to bar巧克力的定義

Bean to bar巧克力是指從可可豆(Bean) 的種植到巧克力塊 (Bar) 全程由同一生產者控制和製作的巧克力。

這種生產方法強調透明度、生產品質和生產過程的全面控制。

通常由小型手工巧克力製造商採用。

 

Bean to bar巧克力的5大特點

1. 品質控制

生產者能夠完全控制每一個製作步驟,確保巧克力的高品質。

可可豆的來源和質量都得到嚴格監控,通常選用優質的可可豆。
 

2. 可持續性和公平貿易

許多Bean to bar巧克力的製造商致力於可持續性和公平貿易,可可農可以獲得公平且合理的報酬。


3. 獨特風味

不同的可可豆品種和產地、不同的發酵和烘焙方法,讓Bean to bar巧克力具有獨特的風味特徵。


4. 手工製作

大多數Bean to bar巧克力是手工製作,因此特別強調巧克力的品質。


5. 透明度

消費者可以了解整個巧克力製作過程;這在大型商業巧克力則較少見。

 

這樣大家都學會了嗎?👆


 

工商時間:(Bean to bar 75%機能黑巧克力系列)

回首頁

來去逛逛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