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奶真的比較健康嗎?優缺點、種類詳細解析
重點摘要
- 植物奶是什麼?
- 植物奶的基本結構
- 植物奶是超加工食品嗎?
- 植物奶的 5大優點
- 植物奶的 7個缺點
- 適合族群與建議
- 植物奶有哪些類別?
- 快速選擇指南
- 植物奶的 4大爭議
植物奶是什麼?
植物奶指的是以植物原料 (如豆類、穀物、堅果、種子)加水打碎、過濾、均質化後製成的飲品。
外觀和口感很像牛奶,因此被稱之為「奶」。
但嚴格來說,成分結構與牛奶不同。
植物奶的水份佔90%以上,含有少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植化素。
許多市售品會額外添加其他營養素 (如鈣、維生素 D、B12)。
植物奶種類多,但卻是爭議很大的產品。
植物奶的基本結構
植物奶並不是「天然存在」的液體,而是把植物原料 (如穀物、豆類、堅果、種子)加水打碎後再過濾或均質化。
因此,植物奶本質上是一種懸浮液或是乳化液。
主要成分包含:
水:通常佔 90% 以上。
碳水化合物:來自穀物澱粉或堅果的少量糖分。
蛋白質:豆漿、大麻籽奶含量較高,但其他植物奶的蛋白質含量很低。
脂肪:主要來自堅果、種子或椰子。
纖維與微量營養素:少量可溶性纖維、礦物質、維生素
植物奶是否等於「脂肪」?
不完全是。
牛奶的「白色乳狀」外觀,來自 乳脂肪球懸浮在水中。
植物奶要模仿牛奶的口感,也需要一定比例的脂肪,但量與來源差異很大。
豆漿:脂肪 4–5 g/杯 (大多是大豆油脂,不飽和脂肪酸為主)
燕麥奶:脂肪 3–5 g/杯 (通常額外加油,如葵花油,來改善口感)
杏仁奶:脂肪 2–3 g/杯 (來自杏仁,不飽和脂肪酸)
椰奶飲品:脂肪 4–5 g/杯,但幾乎都是飽和脂肪酸。
有些低熱量版本,幾乎沒有天然脂肪,僅靠添加增稠劑來製造濃稠感。
所以植物奶不是純粹的脂肪液體,它是一個以「水、少量脂肪、蛋白質、碳水的混合懸浮液」。
植物奶是超加工食品嗎?
傳統的自製豆漿屬於第三類「加工食品」。
市售大部分的植物奶屬於第四類「超加工食品」。
尤其是添加油脂、乳化劑、增稠劑與強化營養素的配方。
若市售品牌只標示水、黃豆,或是水、燕麥等天然成分,那就會是第三類「加工食品」。
植物奶的 5大優點
1. 不含乳糖,適合乳糖不耐症者
約有70–90%的亞洲人有乳糖不耐症,喝牛奶容易腹脹、腹瀉。
植物奶完全不含乳糖,因此能在口感上取代牛奶。
2. 多樣化選擇,滿足不同飲食需求
豌豆奶:高蛋白,適合健身或需要營養密度的人。
燕麥奶:口感綿密,很適合搭配咖啡。
米奶:適合牛奶、大豆、堅果過敏的族群。
堅果奶:帶有健康脂肪,具有堅果香氣。
椰奶:帶來東南亞料理風味。
3. 植化素的健康效益
大豆異黃酮:類雌激素效果,可能有助女性更年期症狀、骨骼保健。
燕麥 β-葡聚醣:水溶性纖維,可降低膽固醇、改善血糖反應。
堅果類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心血管健康。
芝麻素、木酚素、植固醇:可抗氧化、抗發炎。
4. 環境永續優勢
碳排放量:牛奶平均碳排約為燕麥奶的3倍。
水資源:燕麥奶、豌豆奶用水量遠低於牛奶;杏仁奶耗水高但仍無需飼料與放牧。
土地使用:植物奶生產不需大規模牧場,可減少森林砍伐與溫室氣體排放。
5. 特殊飲食族群的選擇
純素者、乳糖不耐症:植物奶可取代牛奶。
過敏兒童:部分米奶、馬鈴薯奶能避開多種過敏源。
減重或控醣者:無糖植物奶熱量較低,比牛奶更容易控制總熱量。
**大部分市面上品牌都有額外添加糖與植物油,需要特別注意。
植物奶是乳糖不耐症患者的首要替代品。
植物奶的 7個缺點
1. 蛋白質含量普遍偏低
牛奶:約 8 g/杯。
豆漿、豌豆奶:熱量相近,約7–9 g/杯。
其他植物奶:多數只有1–3 g / 杯。
如果以植物奶完全取代牛奶,較容易造成蛋白質攝取不足。
2. 必須依賴營養強化
植物奶本身幾乎沒有鈣、維生素 D、B12等營養素。
市售產品多靠額外添加營養素來補強,且不同品牌差異很大。
若沒有仔細看標示,就可能喝到只有熱量,但關鍵營養不足的版本。
兒童、孕婦、長者若長期只喝未強化的植物奶,較有骨質疏鬆風險。
3. 添加物與加工爭議
為了模擬牛奶的口感,常會添加:
油脂 、增稠劑 、香料和精緻糖。
**有些人對增稠劑腸胃敏感,喝了會脹氣或腹瀉。
4. 血糖過高風險
米奶:幾乎都是澱粉糖化後的糖分,升糖指數高。
燕麥奶:經酵素處理會產生麥芽糖,GI值不低。
對糖尿病患者或需控糖的人來說,需要特別挑選無添加糖的版本,否則血糖容易飆升。
5. 過敏問題
大豆奶:大豆過敏者不適合。
堅果奶:對堅果過敏的人有風險。
芝麻奶:芝麻是常見過敏原之一。
雖能避開乳糖,但還是有對各種植物過敏的族群。
6. 幼兒與兒童飲用爭議
美國、加拿大、英國營養學會都提醒:
1–5 歲幼兒不宜以植物奶完全取代牛奶,除非醫師指示。
長期取代可能導致蛋白質、鈣、B12 缺乏,進而影響骨骼與神經發展。
小孩若要喝,必須是挑選營養強化的版本,而且要搭配均衡飲食。
7. 價格與行銷疑慮
植物奶通常比牛奶貴 2–3 倍。
有人質疑健康成分其實不多,但被品牌以「永續」 與 「純素」名義溢價。
消費者若盲目追求,可能只是在花錢買形象。
植物奶種類多,過敏族群可挑選適合自己的。
適合族群與建議
乳糖不耐症者:適合所有植物奶,特別是燕麥奶、豆漿。
素食者/純素者:需選擇有添加 鈣質、B12 的植物奶,避免營養缺口。
減重族群:杏仁奶、腰果奶熱量低,適合作為代替品。
糖尿病患者:建議選擇無糖燕麥奶、無糖豆漿,避免米奶。
兒童與孕婦:不建議完全依賴植物奶,需搭配其他高蛋白與鈣質來源。
植物奶有哪些類別?
1. 豆類奶系列
【 豆漿 】
台灣人的日常飲品,主成分是黃豆和水。
營養概要:
熱量 90–120 kcal、蛋白 7–9 g、脂肪 4–5 g、碳水 4–6 g。
豆漿的優點:
蛋白質最高、最接近牛奶,含必需胺基酸。
含有大豆異黃酮、卵磷脂;多為不飽和脂肪。
豆漿的缺點和風險:
有人不喜「豆腥味」,且大豆過敏族群不適用。
豆漿含有少量植酸/胰蛋白酶抑制劑,透過完全煮沸可幾乎清除。
適合族群:
適合想以植物奶取代牛奶、需要蛋白者。
不適合族群:
不適合大豆過敏、對異黃酮有特殊醫囑者 (如特定荷爾蒙敏感疾病)。
【 豌豆奶 】
主原料:主要是黃豌豆分離蛋白、水和油。
營養概要:
熱量 70–110 kcal,蛋白 7–8 g,脂肪 4–5 g,碳水 1–6 g。
豌豆奶的優點:
相較於大豆和堅果,豌豆奶含有高蛋白且低過敏。
豌豆奶的缺點和風險:
為強化牛奶感,會添加油與增稠劑。
適合族群:
大豆、堅果過敏的人,及需要高蛋白者。
不適合族群:
對豆類普遍過敏者。
2. 穀物奶系列
【 燕麥奶 】
主原料:燕麥、水,添加油與穩定劑。
營養概要:
熱量 120–150 kcal,蛋白 2–4 g,脂肪 3–5 g,碳水 16–20 g,含有少量可溶性纖維。
燕麥奶的優點:
奶感綿密、天然甜味。
β-葡聚醣有助膽固醇管理與血糖管理。
打泡安定,咖啡友好度第一名。
燕麥奶的缺點和風險:
碳水量較高,加糖版升糖更明顯。
部分品牌為口感額外添加油和增稠劑。
適合族群:
洗好不同風味咖啡、乳糖不耐症。
不適合族群:
嚴格控糖者選無糖款、糖尿病患者需看總碳水。
目前所有植物奶中最多人飲用的種類是燕麥奶。
【 米奶 】
主原料:白米、糙米。
營養概要:
熱量 110–130 kcal,蛋白 < 1 g,脂肪 2–3 g,碳水 22–28 g。
米奶的優點:
屬於低過敏植物奶。
風味清淡、易入口。
米奶的缺點和風險:
蛋白極低、多糖、飽足感低、營養密度不足。
米製品有無機砷風險議題 (長期大量、幼兒更需留意)。
適合族群:
多重過敏族群的替代品。
糖友、要長期使用的幼兒不建議。
其他穀物類 (如大麥、藜麥、小米)
營養概要:
熱量 60–120 kcal,蛋白 1–3 g,脂肪 1–4 g,碳水 8–16 g。
優點:
風味獨特、穀香;
藜麥含全蛋白胺基酸譜。
缺點和風險:
大麥含麩質,敏感性腸病要注意。
多數品牌蛋白仍偏低。
堅果奶系列
【 堅果奶 】
主原料:杏仁、水。
營養概要:
熱量 30–50 kcal,蛋白 ~1 g,脂肪 2–3 g,碳水 1–2 g。
杏仁奶優點:
熱量最低,碳水量也低,單不飽和脂肪為主。
清爽杏仁香,與可可、穀片搭配佳。
杏仁奶的缺點和風險:
蛋白極低,且杏仁含草酸,腎結石高風險者注意總攝取量。
生產端耗水量高,對永續議題不利。
適合族群:
減重、控醣者,可選擇無糖版本。
堅果過敏、腎結石高風險者。
【 腰果奶 】
營養概要:
熱量 40–60 kcal,蛋白 1–2 g,脂肪 3–4 g,碳水 1–2 g。
腰果奶的優點:
滑順奶油感明顯,適合做濃湯和甜點。
腰果奶的缺點和風險:
蛋白含量低,有堅果過敏風險。
適合族群:
料理增稠、拿鐵柔順口感。
【 核桃奶、夏威夷豆奶 】
營養概要:
熱量 50–80 kcal,蛋白 1–2 g,脂肪 4–7 g。
優點:
核桃富含Omega-3,且含有微量褪黑激素。
夏威夷豆單元不飽和脂肪高、口感細緻。
缺點和風險:蛋白低;堅果過敏;價格偏高。
常見用途:風味系飲品、甜點基底。
種子奶系列
芝麻奶
營養概要:熱量 80–120 kcal,蛋白 2–4 g,脂肪 6–9 g,碳水 2–6 g。
芝麻奶的優點:
天然 鈣含量潛力高,取決於是否全芝麻、是否去殼。
含芝麻素、植化素。
芝麻奶的缺點和風險:
草酸影響鈣吸收,芝麻過敏者要避免。
常見用途:
中式甜湯、芝麻拿鐵、烘焙。
【 亞麻籽、奇亞籽、葵花籽奶 】
營養概要:
熱量 60–110 kcal,蛋白 2–4 g,脂肪 4–8 g。
優點:
Omega-3 與少量可溶性纖維。
缺點和風險:
蛋白含量低,種子過敏者須避免。
其他類別
【 椰奶】
主原料:
椰肉取脂後稀釋成飲、水、穩定劑。
營養概要:
熱量 45–70 kcal,蛋白 0–1 g,脂肪 4–6 g,碳水 1–2 g。
椰奶的優點:
香氣濃、碳水低、代謝快。
椰奶的缺點和風險:
幾乎沒有蛋白質;含有大量飽和脂肪,可能不利心血管。
適合族群:
低碳飲食者、風味型用途。
不適合族群:
心血管高風險者不宜日飲。
常見用途:奶香突出,適合東南亞料理、奶茶、甜品。
【 大麻籽奶】
營養概要:
熱量 100–120 kcal,蛋白 3–4 g,脂肪 7–8 g,碳水 1–2 g。
大麻籽奶的優點:
含礦物質與少量蛋白。
大麻籽的缺點和風險:
草本味明顯,價格高、供應量少。
【 馬鈴薯奶 】
主原料:
馬鈴薯澱粉基底、豌豆蛋白、油脂、穩定劑。
營養概要:
熱量 60–100 kcal,蛋白 2–3 g,脂肪 3–5 g,碳水 6–10 g。
馬鈴薯奶的優點:
過敏友善,不含大豆、堅果、麩質。
馬鈴薯奶的缺點和風險:
屬高度配方型飲,添加物比例高、價格偏高。
快速選擇指南
想要高蛋白,口感接近牛奶:豆漿、豌豆奶。
想要搭配咖啡:燕麥奶、豆漿、豌豆奶。
想要避開過敏:米奶、馬鈴薯奶。
想要低熱量、低碳 :無糖杏仁奶、無糖腰果奶;椰奶。
想要補 Omega-3:核桃奶、亞麻籽奶、奇亞籽奶、大麻籽奶。
植物奶的 4大爭議
1. 營養價值爭議
蛋白質不足:除了豆漿、豌豆奶,大多數植物奶蛋白質只有牛奶的 1/5~1/10。
營養強化問題:許多營養(鈣、維生素 D、B12)都是「額外添加」才有,不額外強化的植物奶其實營養密度很低。
升糖風險:米奶、加糖燕麥奶升糖指數高,糖尿病患者若誤以為「更健康」而常喝,可能造成血糖控制困難。
**植物奶的營養是否足夠,取決於配方與強化設計,而非天然就比牛奶好。
2. 健康風險與副作用
加工與添加物:為了模擬牛奶的口感,常加油、增稠劑,部分人喝了會脹氣、腹瀉。
過敏問題:大豆、堅果、芝麻都是常見過敏原;雖然植物奶可避開乳糖,但也可能引發另一種過敏。
兒童飲用風險:多國營養學會提醒,不建議 1–5 歲幼兒以植物奶完全取代牛奶,除非有特別醫囑,否則可能導致鈣質、蛋白質、B12 缺乏。
3. 環境與永續爭議
環境足跡比較:整體來說植物奶比牛奶碳排低,但不同種類差異大。
杏仁奶:需要大量水資源 。
米奶:稻作會釋放甲烷,也耗水。
燕麥、豌豆奶:相對環境友善,被視為比較可持續的選擇。
**有些人質疑,品牌過度行銷環保形象,但實際原料來源、加工、運輸仍有碳排問題。
4. 命名與市場爭議
名稱爭議:是否能稱之為「奶」?
歐盟曾討論禁止植物性飲品使用「milk」字眼,要求用”drink”或是”beverage” (飲品),理由是避免誤導。
在台灣與亞洲,消費者普遍接受「燕麥奶、杏仁奶」的說法。
但有營養師強調應提醒大眾它與牛奶成分不同。
有些品牌過度強調「更健康」「比牛奶好」,但實際上可能只是不含乳糖,其他營養未必優勢。
5. 社會文化爭議
素食與乳品業的爭論:乳品業批評植物奶「營養不足卻誇大行銷」,而純素社群則認為動物性乳品才是不永續,對環境造成傷害。
價格問題:植物奶普遍比牛奶貴 2–3 倍,有人質疑是溢價,而不是真的成本高。
這樣大家都學會了嗎?👆
延伸閱讀
(益生元是什麼?)
(升糖指數GI值是什麼?你知道你常吃的糖GI值是多少嗎?高GI的食物對我們又有什麼影響?)
(醣類就是碳水化合物嗎?碳水化合物一天建議攝取多少?過量會怎麼樣?)